董跃:强化人工智能应用 更好推动极地治理
极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中的战略新疆域之一,伴随着人类对极地的认识、保护和利用的能力的不断增强,各国在极地的权益空间也在随之大幅变化。当前各国围绕极地的竞争日益加剧,极地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焦点之一。2024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习致信祝贺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强调“希望广大极地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既是对极地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也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由于极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开发需要,极地事务的一大核心是开展“数据竞争”,即谁拥有数据优势,谁就在极地治理中拥有更大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极地治理决策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不但能计算分析大量实地数据,也能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对相关变化做出预测。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极地的认识、保护、利用有着多维度的影响,这对极地治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服务于极地事务,提升极地治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推动国际行为体内部权力分配结构的变革,对极地治理产生足以改变国际势力对比的颠覆性影响。为此,我国需要一手抓技术,增强在极地事务上的数据竞争力,同时要更加重视极地治理中的人工智能规则制定,更好地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伟业。
可以对海冰等重要环境要素进行智能预测。极地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极地海冰进行预测,有助于监控全球海平面上升,也有助于对极地航道进行治理。各国研究机构及其团队纷纷开发了用以监测极地海冰融化的人工智能模型。此外,借助人工智能应用,科学家们可更高效地分析卫星图像、追踪观测南极冰山,效率大幅超越传统人工处理方法。
可以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智能监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研究机构及其团队更好地测算和监控被保护动物的数量、位置及活动轨迹等,从而避免被保护动物与人类进行危险接触,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使用人工智能和雷达系统,能检测在极地任何靠近人类居住社区的动物,为人类使用非致命威胁手段驱赶预留充足的时间;又如,南极阿德利企鹅具有“哨兵物种”的特点,其数量是反映气候变化的指标,通过人工智能工具自动识别和勾勒游客拍摄的企鹅群落,就可以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冰川变化等现象。
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与“永盛”号货轮于北京时间2024年12月25日顺利抵达秦岭站海域,并开展卸货作业。图为企鹅遥望“雪龙2”号。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摄
可以强化对极地态势感知的智能监视。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对极地整体态势感知的监视。这方面南极尚未有公开的报道,但北极已有大量公开案例,大多是涉及军事领域的应用。如研发先进的海域感知软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异常的船舶等任务,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北极开发监视技术计划和北方监视技术示范项目。
提升极地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预测地貌及海平面以上及以下的异常,保持极地全域生态环境保护所需的态势感知,同时有助于加强极地的信息共享。在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系统中,共享数据可以被任何一个国家接收处理,把发现的极地环境异常迹象通报给其他国家或地区。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推制定相关治理政策,发挥类似虚拟实验室的作用,允许多个变量同时运行,可以更快、更安全地模拟极地实时场景,且这些变量可以由极地利益攸关方实时修改,从而提供强大的态势感知,更加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减少不确定性。
提升搜救等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极地极端的自然环境以及薄弱的基础设施等原因,对重大意外事故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一直是极地治理中的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大提升极地治理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技术优化搜救等应急系统,提高多种应用程序的态势感知能力。例如,在搜救行动中,结合事发区域周围船只的雷达和声呐获取的洋流数据,使用人工智能系统交叉引用数据点,结合卫星图像与其他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处理,找到值得调查的异常值和异常情况,在无人机和直升机航拍镜头的辅助下,搜救团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实地情况,规划搜救直升机的最优返回路径。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有效降低通信成本,扩大网络在极地的覆盖范围。例如,人工智能浮标可以在海洋中创建无线网络,利用洋流将其重新定位到需要的地方;地面上的设备则可以部署在陆地上的网络中。这些智能浮标和传感设备还可以追踪水中或地面上的运动,帮助极地活动人员有效定位。
2024年10月21日,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原生动物学研究室,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光/摄
增强各国在极地的执法能力。极地执法一直是极地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南极而言,除了极少数以非军事名义派驻军事力量的国家外,很少有国家在南极现场具备强制执法能力,主要还是靠南极活动组织者的自律。而北极的执法情形则复杂的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增强各国在南北极的执法能力,主要包括加强感知能力并对执法力量提供智能化支持和决策。例如在北极,人工智能视觉工具被用于帮助规划执法任务,自动分析海上图像,通过寒冷地区成像和监视平台提供打击非法捕鱼的能力。对于南极而言,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监测体系自动识别破坏南极生态环境的行为或者在南极海域上的非法捕鱼等行为。
对极地治理的公共性形成挑战。极地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战略利益,因此部分国家一直希望利用地缘等优势,将极地治理尽可能地排他化。南极治理体系一直游离于联合国体系之外,在南极条约协商国中,美国等主权声索国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其他国家,他们可能利用各自在数据上的优势,未来进一步融合不同的数据流并创建复合图像,将物理空间感知具象化,借助技术上的优势强化对声索领土的实际管辖权。北极治理则由八个北极圈国家主导,并且美国等国家一直在鼓吹北极“门罗主义”。这些北冰洋沿岸国家已经普遍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应对海洋领土的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这些国家提出并证明有利于自身的主张,特别是关于北冰洋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等问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这些国家不但能借助卫星监视系统追踪该水域内的他国船只,而且有助于推进建设人工岛屿。
对自然资源的养护形成挑战。极地蕴含着极为丰富且尚未开发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北极,人工智能技术已较大提升了北极地区勘探、开采、运输各类自然资源的速度。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北极地区可以开发资源的区域和开发程度都可能大大上升,这对于北极的气候变化、冰川融化、原住民的生存、生物多样性保护都产生了潜在的风险。在南极地区,虽然矿产资源的商业开发被禁止,对获取渔业资源也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大量运用,各国对于南极资源的勘探能力,未来围绕南极资源开发的相关议题都将产生较大的变数。
对安全及伦理形成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产生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在极地治理中也同样存在。例如,人工智能在北极地区已普遍被应用于军事用途。美国以保护国土安全为由,连同北约盟友在北极建设了相关监视和传感项目,加剧了北极的对抗局势和安全风险。同时,用于紧急救援的感知系统因为收集大量私人数据引发隐私问题,可能会产生极地活动者甚至相关国家活动被监视而不知情的情况。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对极地治理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对我国极地事业有着全方位的影响。2023年10月,美国发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开始重视和应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大数据技术:一方面,美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加强对北极地区的态势感知,塑造对我国等战略竞争对手的“信息差”优势;同时,又利用北极地区复杂的情势,在有效收集和整合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优势,试图在信息和技术上对我国形成“双向压制”。因此,我国无论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参与极地治理发展事业,都必须重视人工智能在极地事务中的应用及其对极地治理的影响。
2024年10月23日,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学生在阶梯教室上课。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出台覆盖极地人工智能应用的战略规划。目前围绕人工智能,很多国家都发布了发展战略,但少有国家发布极地人工智能应用规划。随着人工智能在极地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应加快制定涵盖极地可持续发展、国家极地政策、数据管理、地缘政治等议题的人工智能战略规划,确保在极地事务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使用人工智能。一方面,考虑建立我国自主设计的极地人工智能安全和监管框架;另一方面,要强调在极地事务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透明度,强调以符合伦理的方式在极地事务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不同的国际行为体能够平等使用人工智能参与极地治理。
在极地事务中积极和安全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南极地区还是北极地区,治理范式上圈层式的结构性不公平问题一直存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使得我国有机会获取极地地区更多的实地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在极地治理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打破部分国家对极地治理的垄断,优化极地治理规则。在科考领域,我国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在北极地区的科学存在以及影响力,创新极地科考船舶、破冰船、遥感卫星等装备的研发,并积极服务于极地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公共事业。
推进极地治理中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目前的国际战略博弈对于两极治理体系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在极地治理气氛愈加紧张且政治化的情况下,我国应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呼吁各方摈弃冷战思维,关注极地治理难题。一方面,我国应建议禁止或限制在极地地区将人工智能用于军事目的,推动形成相关共识。我国作为北极的利益攸关方,应呼吁各国秉持“智能向善”原则,保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能破坏北极地区安全。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中,再次强调南极的“非军事化”及不得在南极采取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军事目的。另一方面,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促成极地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在极地多边合作面临困难的形势下,巩固与加强现有伙伴关系,精准把握参与极地治理的节奏,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海冰监测等低敏感度领域为突破口,凝聚更多人工智能合作共识。
猜你喜欢
- 12-20AICoin2024 年 DeSci 如同 2019 年
- 12-27AICoinPolyFlow创新去中心化支付网
- 01-02AICoin“去中心化”之困
- 01-12AICoin重设密码
- 12-20AICoinCoNET去中心化革新:让每个
- 02-04AICoin《瞭望》刊发文章:“炮
- 05-15AICoin吴说深度:读懂OlympusDAO:
- 05-24AICoinDeFi 灵活布局+代币收益连
- 11-04AICoin去中心化ETH跨链交换交易